会议专题

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争议与共识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肿瘤最主要的死因之一.手术是可切除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唯一可治愈治疗手段.但是,由于术前已有潜在的转移灶和微小转移灶、术中病灶切除不彻底、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等原因,手术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40%左右,而术后辅助化疗也仅能使4%~15%患者从中获益.美国和中国版NCCN指南对Ⅱ到ⅢA期NSCLC患者推荐术后行辅助化疗.而对于更早期的ⅠB期NSCLC患者是否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或哪些因素要考虑术后辅助化疗一直存在争议. ⅠB期NSCLC为(T2aNOMO),至少符合下述条件之一:①肿瘤直径>3cm但≤5cm;②肿瘤扩散至主支气管,距隆突(气管与支气管交汇处)2cm以上;③肿瘤扩散至肺表面的脏层胸膜;④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蔓延至肺门但未累及全肺。对于ⅠB期高危人群需要辅助治疗(2B类推荐)。ⅠB期高危人群是指切缘阴性的ⅠB期患者,且具有分化差(包括神经内分泌癌)、血管受侵、楔形切除、肿瘤直径>4cm、脏层胸膜受累及Nx这些高危因素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相同TNM分期的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存在很大差异,一些TNM分期较早的病人术后生存期很短。而另一些TNM分期较晚的病人也不乏较长期生存的情况。上述现象说明目前的肺癌TNM分期并没有完全反映肺癌的本质生物学行为。临床上不仅仅要考虑TNM分期,还要考虑患者自身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类型、年龄、PS评分等)和分子标志物(k-ras、ERCC1、RRM1、β-tublin等)多个因素。预期在TNM分期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个体生物学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术后辅助化疗才是未来研究方向。

非小细胞肺癌 辅助化疗 临床病理 分子标志物

刘晓晴 郭万峰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307医院

国内会议

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北京

中文

11-15

2011-08-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