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抗血管生成治疗肺癌疗效:新的评价标准还有多远?

由于细胞毒药物无选择性、毒副作用较著,化疗显示出”平台”趋势、提高剂量和延长治疗均难大幅提高效果.为突破治疗瓶颈,高选择、低毒性的靶向药物应运而生.其中,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异军突起、有效地延长了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但其仍面临很多难题,尚未找到能准确地评估其疗效的指标便是之一.本文仅就此问题及发展方向作阐述.作为新兴的有效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抗血管生成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疗效评价标准无法动态监测其疗效、确定何时应终止治疗、何时应继续用药。分子显像、CT灌注成像等无创检查可能观察到肿瘤内部的血供情况,反应近期治疗,正逐渐被临床所接受。外周血CECs作为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疗效的生物标记物,由于取材方便、检测成本低廉具有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但对其表型及检测技术的标准化仍缺乏共识;相信随着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及标准化,CECs将会成为很好的标记物去监测抗血管生成药物活性、以确定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最佳用量、筛选最适治疗的病人。但血管生成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某一指标也不能“包打天下”、疗效评价体系必定是一个包含了各种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相信随着对肿瘤血管形成过程认识的深入和新检测技术的完善,针对抗肿瘤新生血管的特有疗效评价体系已呼之欲出了。

肺癌 靶向药物 疗效评价 抗血管生成作用

李凯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内科 300060

国内会议

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北京

中文

67-72

2011-08-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