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进展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率95%,DOG-1阳性率98%,CD34阳性率70%,α-SMA阳性率40%、S-100蛋白阳性率5%,Desmin阳性率2%.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预测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指导临床治疗.讲述了转移复发/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伊马替尼标准剂皿失败后的治疗选择,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密切相关,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是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局限性GIST危险度的评估应该包括: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原发肿瘤的部位及肿瘤是否发生破裂。术前治疗的主要临床意义为:减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缩小手术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联合脏器切除,降低手术风险,同时增加根治性切除机会;对于特殊部位的肿瘤,可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对于瘤体巨大,术中破裂出血风险较大的患者,减少医源性播散的可能。
胃肠间质瘤 靶向治疗 疗效评价 基因突变
沈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35-337
2011-08-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