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凝血机制与抗凝治疗新观念

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近几年人们对凝血与抗凝机制及抗凝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针对传统凝血理论也产生了许多新观点.这些新观点为更恰当使用抗凝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戊糖与比伐卢定都有很好的防治自身性血栓的能力,但他们预防接触性血栓的能力却有巨大的差异。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戊糖等预防接触性血栓的能力取决于他们抑制Ⅱ。因子(凝血酶)的能力。普通肝素具有很强的抑制Ⅱa因子的能力,因此具有很强的预防接触性血栓的能力,可以用在体外循环等强促凝(接触性血栓)操作中。低分子肝素抑制Ⅱ。因子的能力较普通肝素明显降低,预防接触性血栓的能力也显著降低,不适用于体外循环等强促凝操作,但可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等低促凝操作中。低分子肝素主要有达肝素、那屈肝素和依诺肝素等。达肝素抗Ⅱa活性最强,其次为那曲肝素、依诺肝素。达肝素理论上讲有较好的抑制接触性血栓的能力,应用于PCI中有一定优势,但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戊糖不具备抑制Ⅱ。因子的能力,因此即使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等低促凝操作中也需要补充抗Ⅱa因子活性(普通肝素50U-lOOU/kg),以弥补其抑制接触性血栓能力的不足。

心血管疾病 抗凝治疗 凝血机制 抗凝药物

史旭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脏中心

国内会议

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

北京

中文

371-373

2011-08-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