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地区极小型居住空间模式实态调查

本文采用问卷、走访及仪器测定等调查方法,对广佛地区的公租房、公寓等极小型居住空间的居住现状、生活方式、居住意向、室内外空间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极小型居住空间在心理、生理方面的极限尺度,基本物理环境质量以及设施设备要求。文中针对不同家庭结构所作的分析发现,并没有预期认为的:不同的家庭结构会有很明显的不同的居住评价与居住意向。这更加说明了这种极小居住空间模式对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结构的人群,其适应性都很强,它不仅仅是某一类人群在某一阶段的过渡性需求产品。35.8%的住户表示当前居住空间的尺度已经是他们的心理极限了,而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住户觉得自己的房子不止30m2,这恰恰说明了在设计中,对面积的合理利用比单纯扩大面积更为重要。如何在小面积的情况下创造尽量大的空间也是以往设计中被忽略的地方。尽管低收入人群对居住空间的物理环境要求较低,但是在设计中,能够在不影响造价的情况下,通过建筑设计手法、建筑构造处理、建筑材料选用等可以适量解决隔声、通风、采光、私密性等问题。为今后大量开发的小型、极小型居住空间模式的设计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居住空间 建筑设计 极限尺度 环境营造
席佳 林家奕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内会议
香港
中文
595-602
2011-07-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