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黄渤海一次浓雾形成的边界层特征及生消机理初探

利用MTSAT-IR卫星数据对2010年2月23-25日发生在黄渤海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进行了遥感检验,并结合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NECP的FNL客观在分析资料、NEAR-GOOS的海表温度(SST)数据分析了海雾形成、维持和消散的云图演变特征、边界层特征和生消机理分析.结果表明:(1)大雾形成前低层水汽非常充沛,孟加拉湾的南支槽在东移过程中,槽前西南气流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及沿海高压脊后部的偏南气流汇合,形成一支跨越中低纬的偏南气流,将低纬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上空,为海雾形成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2)逆温层使地面层水汽难以向上扩散而聚集起来,增加了近地层的水汽含量,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雾,海雾首先在距海面一定高度上先形成,然后向上和向下伸展.(3)湍流混合对海雾形成的初期有重要作用.如果湍流太弱,则不易向上向下扩散形成一定厚度的雾,如果湍流太强,则雾易抬升成为低云或消散.

天气过程 海雾 大气边界层 演变特征 水汽输送 下沉逆温 辐射逆温

黄彬 陆雪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0

国内会议

2011年第八届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506-517

2011-1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