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民生财政与社会福利研究--基于动态经济学分析

通过构建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值模拟,认为有以下几点结论值得注意。政府对于民生的关注程度提高将降低经济增长率。这和我国长期追求扩张性的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相一致。但是增长的目的是福利的改善,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在新时期,我国中央政府更加开始注重社会福利的改善。但是由于分税制与“晋升竞标赛”的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激励,带来了地方政府还是有着急切的发展高速经济增长率的动力。而在目前分税制的体制下,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社会公共物品、绩优物品的提供。从模型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来看,地方政府如果加大了社会公共物品的提供将导致经济增长率的直线下降,而在现有经济与政治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年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势必带来对社会福利关注度不够。从这个角度来讲,改变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偏好是提高社会福利的重要方法。当政府对社会福利关注水平较低的阶段,通过提高政府对民生财政的投入的关注可以提高社会福利。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加强了对社会福利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效,社会福利有所提高。但是还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政府对于公共物品的提供也较低。在这些地区,中央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公共物品的支持力度,以提高这些地方的福利水平,并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政府对于社会福利关注度如果过大,会导致社会福利下降。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社会福利的关注度提高,从直接提高社会福利,但是也会降低经济增长率,从而降低福利。这两个作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最终当政府福利关注系数过大的时候,社会福利出现下降。在拉美国家出现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福利赶超”的历史教训与本模型的结论相一致。而且福利存在“刚性”,当福利提高之后下降就比较困难。所以政府财政对民生的投入不能过高而损害经济增长水平。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实现社会福利的决定因素。我国政府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福利的改善,尤其在当前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加大政府投入中对民生财政的投入,以期改善社会福利水平。但同时也不能为了提高社会福利过度损害经济增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是社会福利改善的基础,如果过度关注民生领域而忽视对推动经济增长的投入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停滞,最终带来社会福利的下降。如何在民生财政、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之间平衡,是我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地方政府 民生财政 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

董香书 肖翔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国内会议

2011年全国博士生论坛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

厦门

中文

333-341

2011-12-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