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数字电影的真实化风格影像研究--聚焦超写实主义

本研究从美学角度考察了以数字电影的魔幻性视觉效果制作的真实再现的特性.美术史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其著作中曾经从”期待的地平线”和”精神性反应机制”言及到再现的历史.他说,美术家认为客观描述的再现亦基于其所熟悉的再现习惯和技巧,而观众则通过自身的视觉性期待认知其再现,以此说明了在美术中所说的历史再现是由累积以往时代的再现方案构成的.他还阐明了再现是根据美术承载的不同的目的构成的,美术的历史不是经过简单的进步发展,而是通过了各时期的格式性习惯形成默契的产物,即通过”图式和修正”试验和反复探索的过程.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则在”感觉的逻辑”中主张艺术不是模仿或拟态,而是变形和抽象.总之对抽象的线,即向所有方向展开,或卷入的变形的有目的的线做了影射言及,这是瞄准了可概括为去除消失点和逃离线的泛滥的、表现远近的透视线的解体. 还特别言及了抽象可从所有种类的形式化中脱离出来把异质的东西融为一体,创造出新结构的一贯性.尽管就绘画再现的部分提出了诸多相对性主张,但是在再现方法和功能上,现代的所有数字影像物投射于屏幕的形象从根本上维持着远近界限清晰的客观视点.可见,在这个方面仍忠实于古典的绘画再现体系. 为此,研究者在考察数字电影的写实性再现方式之前,把贡布里希所说的再现体系是消失点和透视线相连的主张做为本研究的前提,继而揭示下面的研究问题.

数字电影 真实化风格 透视线 消失点

鲁仁植

国内会议

第六届全国数字娱乐与艺术大会

长春

中文

327-331

2011-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