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处理的器官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本文概述了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分析了缺血预处理器官保护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器官内的预处理效应与器官间的预处理效应。RIPC作为一种新的预处理方式,其保护作用在大量动物实验中己经得到证实,肢体、肠系膜和肾脏都可以作为预处理的器官发挥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在有限的临床实验中,也已发现肢体IPC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对心肌、肺和肾脏的损伤。肢体IPC作为一种操作性强且有效的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有望成为临床上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途径。但RIPC的作用机制仍不明了。另外,缺血预处理的临床应用多采用对一侧上肢或下肢行3个循环的5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处理方法,然而这一预处理方法对靶器官的保护强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循环的次数增多或缺血时间延长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是否能增强,或是对局部组织带来损伤,这都需要大量临床实验进行研究,通过不同方法比较缺血预处理的效果,作有效的评价,为其在临床中的运用提供充足的依据。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器官保护
周婷 武庆平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09-113
2011-03-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