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及防治进展

在生理情况下,凝血、抗凝和纤溶三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严重创伤等病理情况下可出现凝血系统的紊乱,如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因子消耗和稀释、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下降和纤溶亢进等.创伤性凝血病是由大出血及组织损伤后引起的一组多元性凝血障碍,往往会出现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稀释、低体温、酸中毒、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纤维蛋白溶解等病理改变,它们之间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其中凝血病、低体温、酸中毒三大因素被认为是”死亡三联症”,是严重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但这些并发症在严重创伤患者中是可以预见和治疗的. 本文对近年来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以及其防治进展作如下综述.创伤性凝血病是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其发生是由于凝血、抗凝、纤溶三个系统出现紊乱的结果,与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因子消耗、炎症反应、纤溶亢进等多个关键因素有密切联系。止并发症的出现等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创伤凝血病的诊断应做好三个环节:第一,高度重视识别早期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创伤严重性、失血量多少、休克时间长短、伴有颅脑损伤、活动性出血、接受了大量输液输血的患者等:第二,患者入院后要常规进行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检测。第三,重视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监测患者体温、血压、酸中毒程度等,警惕“死亡三联症”发生。 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允许性低血压复苏;②止血复苏;③损伤控制外科。DCR的核心内容是将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提高到创伤复苏过程中的绝对地位。

创伤性凝血病 病理机制 疾病诊断 损伤控制复苏

刘宿 周新雨 刘怀琼

国内会议

第八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交流会

上海

中文

385-388

2011-03-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