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背景下美国对缅甸的观察--1949年底的美国档案
冷战时期,围绕着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对立,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也转向以围堵国际共运为中心,试图构建起亚洲版北约,以防止所谓”共产主义对亚洲的渗透”.文章介绍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对东南亚的政策底色,重点对缅甸的外交政策和关系等进行了分析解读,包括美国国安会第48八号《美国对亚洲的立场》文件提出:”美国能在亚洲运用相应的影响来反对克里姆林宫。其根源在于:美国有能力为亚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合作;美国保持和发展了作为非帝国主义的,倡导所有国家自由独立的传统声誉;亚洲民族主义和苏联帝国主义之间的日益上升的矛盾;美国与亚洲的文化和慈善事业的联系;美国能够对欧洲远东殖民大国施加建设性影响并且能够从这些远东大国获得援助;美国的军事力量;以及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地位。”这里,美国政府很清楚地表明自己在亚洲地区相对于苏联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可以使当时的美国政府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缅甸吴努政权的转向。因此,在1940年代末期到1950年代初,美国对于缅甸吴努政府基本上采取”不干预”政策。不过多地干预缅甸内部事务,以免造成缅甸当局的反感。当然,这是基于美国情报机构判断缅甸政府的国内地位稳固,缅共的武装斗争不成气候:”但共产主义的弱点-包括运动内部的分裂、与政府计划惊人相似的计划,以及对他们在国际共产主义中丧失主权的固有危险的无知-可以被政府有能力的领袖通过外来援助而加以利用。”由于看到独立后的缅甸政权与缅共的尖锐对立,以及缅甸政府无力自行平定缅共的武装斗争,美国中情局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缅甸政府会寻求外界特别是美国政府对其反共政策的支持。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在缅甸推销其”亚洲北约”的战略意图。当然,T949年底,美国虽打着如意算盘,算计着缅甸的得失。但是东南亚的政治形势随着中国解放战争的结束、朝鲜战争的打响和越南形势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吴努政权虽然在反对缅甸共产党武装斗争中向美国争取援助,但是却始终不愿意完全倒向美国和西方,拒绝加人美国组织的反苏反华阵营,使得美国建立”亚洲北约”的图谋最终破产。
外交政策 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 美国 缅甸
袁丁
中山大学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13-21
2011-0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