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195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洪涝与地域开发模式
本文以西、北江河口三角洲为中心考察17世纪至195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域开发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与当时水文环境之间的关系.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开发受洪涝影响最大,但传统时代人们可以较好地利用洪水带来的资源进行农业开发,三角洲内部三个不同的水文区都有应对洪涝的地域开发模式.北部肇庆、高要、清远、三水一带的低塱地种植耐涝的深水稻和经济水生植物、利用西江洪水期旺发的鱼苗资源进行涡塘养殖;中部南海、顺德地区普遍开发为连片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有一套防洪抗涝与利用洪水期潮水排灌的技术体系;中山、番禺一带的沿海口门区多被开发成沙田,人们也利用洪水带来的有利条件,通过大量增修小型石坝、种植水草等技术措施加速泥沙的淤积,围垦开发沿海地带的滩涂,沙田开发过程中有独特的利用洪潮加速潮滩植物群落演替、排灌、改良培肥水稻土的开发模式.
城市规划 洪涝灾害 地域开发 桑基鱼塘 沙田
周晴
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
国内会议
广州
中文
357-365
2014-10-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