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慢性放射性肠炎的营养状况评估

目的:慢性放射性肠炎是指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之一,常引起广泛的肠损伤、肠粘膜缺血坏死,进而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放射性肠炎导致的肠梗阻和肠瘘是外科手术干预的指征.鉴于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病程是一个长期、进行性的过程,而其导致的肠梗阻和肠瘘常导致外源性营养物质摄入的不足或体液及营养物质的大量丢失,因此,多数病人在准备接受外科治疗时均存在营养不良状态.对30例慢性放射性肠炎病人进行营养状态的术前评估,评估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9月解放军309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0例慢性放射性肠损伤患者,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后均利用NRS-2002量表进行营养状态风险评估;并调查患者从发生梗阻或肠瘘到医院就诊的时间及就诊前的营养物质摄入方式(经口饮食、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方式);检测体重指数(BMI)、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 结果:30例患者中,有25例(83.3%)的人院营养状态评分>3分,风险较高,接受全肠外营养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余5例入院营养状态评分<3分,行口服肠内营养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全部30例患者的平均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时间为5-69( 15.09±1.73)天,调查发现该30例患者自梗阻或瘘发生到就诊的时间为1月-4年,其中24例的患者就诊的时间大于6个月,3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在就诊前的营养物质摄入方式为经口饮食,而余19例则部分或全部依赖肠外营养进行营养物质摄入;30例患者的BMI指数为11.78-25.67(18.62±3.78)天,30例患者入院后总蛋白(Tp)为47.1-75(60.12±6.18)g/L,白蛋白(Alb)为26.3-52.1(36.45±4.21)g/L,前白蛋白(pAlb)为13.6-33.2(24.05±3.19)g/L。 结论:较高比例的放射性肠损伤患者术前即存在较大的营养风险,对放射性肠损伤患者进行术前合理的营养状态评估,进而制定严格的、较长时间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于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改善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放射性肠损伤 围手术期 营养评估 营养支持

邱啸臣 张博 刘卫平 赵英杰 李元新

解放军第309医院普通外科 北京 10009

国内会议

2014年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年会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纪念曾宪九教授诞辰100周年多学科临床营养论坛

北京

中文

186-188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