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线路上传统民居地域性表达--鄂东南与鄂西南合院式民居之个例比较分析
合院式民居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在横贯湖北省的移民线路上,鄂西南与鄂东南的合院式民居随着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也表现出部分相似性,以上两者共同构成了移民线路上传统民间的地域性特征.本文将对民居的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建构技术以及部分物理性能指标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挖掘出同一文化线路上建筑表现出地域性的共性特征.民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直接反应。通过以上两个民居单体的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出它们在选址、平面布局、功能布局等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性。与此同时,鄂东南民居和鄂西南民居又表现出了各自的地域性特征:①对气候的地域性表达:鄂东南地区夏季酷热,利用小天井可以减少日照加强通风,较大的体形系数也确保夏季易于散热;鄂西南山区冬季寒冷,大院落可争取更多的日照提升室内温度,较小的体形系数也能防止冬季有过多热损失。②对地质条件的地域性表达:鄂东南粘土层多,烧砖取材方便,所以砖的使用较为普遍;鄂西南山区有丰富的碳酸盐资源,因此建筑中大量运用了石材。③对生活习俗的地域性表达:鄂东南的小天井适应当地居民对空间私密性的要求;鄂西南的大院落则为喜欢聚集一堂开展活动的当地居民提供了场所。④对经济条件的地域性表达:鄂东南丘陵地区经济较为富庶,民居讲究档次与品质,所以采用用材较大的抬梁式屋架结构;鄂西南山区较为偏远,经济发展滞后,所以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结合的屋架结构,在保证空间质量的同时既节省木材又节约了成本。可见,在同一文化线路上的民居由于受到相同文化的影响会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也会因为当地环境、当地气候、当地文化有差异而表现出各自的地域性特征。在研究传统民居的时候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建筑的形式上,而是要从更深的层面上去认识传统民居这一瑰宝。
传统民居 地域差异 建筑选址 平面布局 功能定位 移民路线
唐亮 李晓峰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262-265
2011-1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