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台湾彰化社头刘氏宗祠的空间组成及审美意識本土化初探

台湾在清代为典型的移民社会,许多客家移民,将原乡文化移植台湾,建立以农业为主的氏族血缘村落,彼此透过血缘关系,维持村落内各种营运组织,其中包含祭祀的组织及赖以维生的经济组织.这种现象,又以嘉南平原的农业村落为最.台湾一九五○年以前,关于地区研究文献极少,又经过日人统治、现代工业化,仍保留清末以来祭祀活动及组织的农业村落,极为少敷,本研究选择彰化社头刘氏宗祠,乃因其为台湾少敷仍保有传统的血缘村落及维持其祭祀活动聚落活动之一.另,台湾在日治时期,建筑技术引入钢筋混凝土,在传统的审美意裁下,出现许多以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民居建筑,社头刘氏宗祠洽呈现现代、传统折衷的审美经验,体现在传统民居技术与审美经验的融合与转变案例.笔者以彰化社头刘氏宗祠为例,透过史料文献、实地勘查及访谈研究,探讨彰化民居建筑中,氏族血缘村落的移民建村脉络、宗祠建立及其利用公田(置祭田)建立祭祀中心的组织、宗祠基地选址及其空间格局、折衷的构造与装修美学,期能探讨日治时期宗祠于传统农业村落的角色及定位,及其审美经验及态度,作为民居建筑研究的一种研究方向参考.

宗祠 建筑艺术 审美意识

李树宜

华梵大学建筑系

国内会议

第九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

福州

中文

550-566

2011-1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