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金特的宏观经济因果实证研究--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反思
首先需要说明两点:第一,网络上有一些文章认为,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与托马斯·J.萨金特都属于理性预期学派.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虽然萨金特和西姆斯都非常重视预期,但西姆斯并不认可萨金特和卢卡斯所定义的理性预期,从而并不认可政策无效论. 萨金特和西姆斯获得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是他们“对宏观经济中因果的实证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里所讲的宏观经济中的因果关系是特指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指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总的来看,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现象层面的变化,往往受制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在不同历史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基于这一观点,则不难看出萨金特“对宏观经济中因果的实证研究”,不过是用高深的数学语言在复述着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神话。 总之,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经济不断社会化和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的矛盾,与国民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或无秩序状态的矛盾。这个基本经济矛盾通过四种具体矛盾和中间环节导致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其一,从微观基础分析,私有制及其企业管理模式容易形成高级管理层为追求个人巨额收入极大化而追求利润极大化,日益采用风险较大的金融工具以及次贷方式,从而酿成各种危机。其二,从经济结构分析,私有制结合市场经济容易形成生产相对过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例失衡,从而酿成各种危机。其三,从经济调节分析,私有制垄断集团和金融寡头容易反对国家监管和调控,而资产阶级国家又为私有制经济基础服务,导致市场和国家调节双失灵,从而酿成各种危机。其四,从分配消费分析,私有制结合市场经济容易形成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贫富分化,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大与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群众被迫进行维持生计的含次贷在内的过度消费信贷,从而酿成各种危机。显然,以上这些都不是萨金特的“因果论”可以解释和解决的。
宏观经济学 经济变量 经济政策 萨金特
程恩富 方兴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7-13
2011-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