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我国区域差距内在逻辑的政治和经济阐释

本文基于政治-经济思路研究区域差距,认为对区域差距的生成与持续的研究,不仅要研究生产力配置的物质过程,而且要研究生产力配置的社会形式及其与政治结构的相互影响,这样才能体现经济发展的本质及目的所在,除非在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中进行研究,否则,不能理解经济发展。在研究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时候,学者们较普遍的做法是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劳动力素质等诸多因素探寻经济差距的缘由并由此制定破解经济差距的对策;实际上,上述因素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而我国经济发展差距则在改革开放后较短时期内形成并加以扩大。深究起来,在区域差距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并不是简单的“经济计算”,而是复杂的“政治经济权衡”.主要表现在:1.区域差距形成的逻辑起点—既有条件差异2.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制度性因素—政府职能转变及制度创新程度的区别。3.区域经济差距持续的基础性环境条件—地方政府公共物品的供给差异导致吸引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同. 第一,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人文历史背景等是无法选择的变量,短期内很难改变,但区域格局及其发展差距则可以在较短时期内生成,这同政治一经济取向与行为有关。第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双重特征,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各种矛盾,虽然表现复杂多样,从根本上说是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不同民族聚居区之间由于区位优势和区域自然察赋不同,容易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转移,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被看成是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民族关系,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第三,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并非充分必然地联系着。经济利益关系成为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容易在各民族群体间形成隔阂,甚至引起发展程度较低民族的失落感和相对被剥夺感,不利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第四,必须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都离不开民族问题。 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本主题,其应当蕴涵着下列重要理念:一是发展需要关注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将其作为发展政策中的重要问题予以关注,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专门发展政策的指导。二是发展的公正应当关注偏远地区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如何使农村社会获得与城市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成为包容性发展的题中要义。三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题,共同团结奋斗是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共同繁荣发展是共同团结奋斗的目标与权衡标准。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发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为集中与凸显,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中的贫困人口大多是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研究应成为中国当代发展理论的重要使命。

区域经济 社会形式 政治结构 资源配置

李金叶 周耀治

新疆大学

国内会议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学术年会

西安

中文

244-248

2011-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