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闽台两地居民跨期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关于跨期消费行为的理论述评西方消费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消费函数的形式来表现.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该理论以总需求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假设(消费者行为的相互独立性和消费的可逆性)为前提,认为消费者的行为是短期的,消费支出的变动是由现期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 本文所提出的跨期消费函数较为直观地反映了闽台两地居民的消费特征:现阶段,即期收入仍然是决定各居民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因素,但收入差距导致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弹性有所不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弹性最大,中等收人群体次之,低收人群体最小。结果显示,福建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和LC-PIH的预期吻合较好,跨期消费行为较为明显;福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受到流动性约束,存在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现象;台湾居民则由于近年来经济景气程度下降,失业问题日益加剧,造成居民收入不确定性的累积和增加,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大大加强。 针对闽台两地居民的跨期消费行为,本文认为解决居民消费不足问题应该着力于解决流动性约束问题和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具体而言,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特别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因为这部分群体受到流动性约束的限制最大。(2)健全信贷消费机制,特别是加强与完善农村借贷消费市场。(3)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或努力消除居民生活的后顾之忧,以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4)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注意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5)适时开征遗产税、房产税。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同时,有效释放居民的购买潜力,刺激居民的即期消费和跨期消费行为。

跨期消费行为 社会保障 购买潜力 收入分配

蔡秀玲 黄芝华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国内会议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学术年会

西安

中文

259-265

2011-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