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穿越时空的对话--利用科普剧渗透物理文化的课堂教学新尝试

根据笔者在西柏坡中学支教的教学实践,把大气压的有关知识有机融入科普剧中,在教学中和学生自编自演物理科普剧,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打开中小学的各门教材,很容易发现,教科书上的很多内容都与科技馆的展品或者教育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技馆为公众营造了体验科学、启迪创新的情境,是补充学校教育空白的最好平台,也是开启科技想象空间、激发青年学生科技热情的最好场所。馆校结合的模式在中国科技馆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更多的科普场馆和学校去探索和尝试。中国科技馆赵有利书记在西柏坡中学参观考察的时候,指示笔者要利用这次支教机会,紧密围绕“如何将非正规教育和正规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把科技馆非正规教育开展得更好”这一课题逐步摸索经验。 科普剧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科普形式。它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观看表演、跟随剧情发展的过程中接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参与科学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通过科普剧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中国科技馆展厅科学表演台本来就有关于大气压强的科学表演,于是,笔者根据教学安排和西柏坡中学的学生一起排练了这场科普剧。 “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想象在科普剧创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创作科普剧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精心设计故事。也就是说,在创作时,需要具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但这种天马行空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需要教师熟悉教材,仔细揣摩,不断总结、体会,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好的题材。 实践证明,师生一起表演科普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整堂课充满着欢声笑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探究、互动交流、注重反馈的新课程理念,三维教学目标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得到了落实,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外,把物理学相关史料进行重新组织、构思,以科普剧的形式呈现,也算是在物理知识教学中渗透物理文化、展现物理学思想和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

中等教育 课堂教学 科普剧 物理文化

王洪鹏

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100012

国内会议

第三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澳门

中文

242-248

2011-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