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1952-2009年的经验验证

粮食作为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的一种特殊商品,其生产安全和价格的稳定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本文以我国1952-2009年的数据,利用VAR模型、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重点分析了我国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长期和短期冲击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中,金融支农政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其具有正向作用,粮食总产量、金融支农政策和汇率则表现为负向作用;然而从短期来看,只有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作用是显著的,财政政策的效果为正向效应,金融支农政策的效果为负向效应.基于此,本文最后对稳定我国粮食价格提出长期内在确保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要通过不断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改变种粮农民的补贴模式,适当提高补贴标准。确保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的稳定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性支出既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增加农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应努力避免长期以来财政金融支农投入随意性比较大、短期频繁波动、应急色彩浓厚等突出问题,尽快构建并健全确保财政金融支农投入随国家财力增长和金融发展而合理地持续较快增长的体制与机制。为有效防止通货膨胀对粮食价格上涨的传递,货币政策目标和和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应该具有较高的透明性、可预测性和可信性。

粮食产品 价格波动 财政支农 金融政策

温涛 王小华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

哈尔滨

中文

423-437

2011-07-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