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甘泉与西汉中期的国家宗教

甘泉是西汉的北部军事要塞,也是皇帝日常活动的北部边界.武帝元狩四年是西汉甘泉由军事战略要地转为国家宗教中心的分水岭.泰畤的建立是甘泉中心地位确立的标志,但甘泉取代雍地成为郊天之所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武帝在甘泉设置九天巫与其对它方神祗的新奇和对匈奴的政治笼络有关.西汉前中期的国家宗教以皇帝个人信仰为指归,因而不论是雍地郊祀”五帝”,还是甘泉郊祀”太一”,其实质都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一点在成帝、王莽时的郊祀改革中才得到改变.这个时期国家宗教显得凌乱而稳定性较差。而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国家宗教礼仪制度则以成熟的理论、制度为依据,皇帝个人信仰最终为整个统治阶层的群体性信仰所替代,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这种不稳定性。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西汉儒家思想对于国家宗教的指导也是渐进的过程:从武帝封禅礼仪中的儒生谏言,到新莽、光武帝时期的完整采纳其理论思想,这之间有一个百余年的过渡时期。同时,除“郊天”之类的“大祀”外,两汉国家对于“中祀”、“小祀”的整合也前后有别,前期如高祖、武帝等对于地方性、民间性的信仰往往是机械的选择或者抛弃不用,其动机往往是由于对它方之神的新奇或厌恶,且设置与废弃都较为容易;后期如东汉的栾巴等则对其进行有意的引导、改造,明显是两种不同的整合层次。

西汉中期 国家宗教 儒家思想 甘泉地区

李都都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

北京

中文

273-283

201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