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夏边缘再造--基于20世纪上半叶苗族的考察

本文试图以苗族这一古老而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为主体,去考察二十世纪上半叶”五族共和”下处于失语状态的苗族是如何参与现代国家建构的,着重以知识分子尤其是史语所在其中的作用为主,以期对二十世纪上半叶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国族建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所以苗族在“五族共和”下话语失势,从孙中山先生1922年6月在广州中国国民党特设办事处的演讲中可见端倪,他已完全改变了此前的“五族共和”的思想,明确地强化了汉族在维护国家统一事业中的主导作用。而事实上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原的华夏就已经开始了对苗族的移风易俗。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上上较之于1912年的政策时,出现了极大的转向,淡化民族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国民政府的重要一点。尤其在面对日本的侵略日益加深后。实质上,孙中山先生在晚年就已经对民国初年的民族政策提出了反思,营造一个超越了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的民族意识、与中华民国国家的规模相一致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孙中山先生晚年致力的目标。史语所成立后,主持了许多的民族地区的调查。调查基调是建构在“苗汉同源”的理念之上的。苗、汉在很多方面如传统节日、风俗、习惯、身体特征上,具有相同的根源,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那个时代中国学术界“民族大同论”、苗汉“民族同源论”、“文化同源论”的学术观点,也直接因应了国民党中央淡化民族、由民族到宗族的民族政策。

民国时期 民族政策 国家建构 苗族 话语失势

曾成英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

北京

中文

561-569

201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