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教研指导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笔者尝试将教研的注意力回归到真实、自然的状态,力求有效指导促进园所、教师务实发展,最终落实到幼儿的主动学习上的几点策略.”常态化”的含义是趋向正常的状态,现今多指某事或某物更趋近于合情合理.笔者认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理念,如果真正落实到幼儿园常态的一日生活各环节,需要园所脚踏实地不断地思考、理解和实践,更需要常态化研究把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笔者阐述的常态化教研就是以幼儿园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自然、真实状态下开展的教研活动.有效指导的目的是查缺补漏,提升教研品味,更好地促进园所、教师发展,让幼儿受益. 形成常态的工作轨迹是有效指导的关键。 为提高指导的实效,做到返璞归真,形成常态工作轨迹。1.采用一对一对话,提高针对性。如与个体园对话时,采用启发式互动策略更有针对性。如和责任人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园所是否开展教研活动,什么形式;二是园所是否愿意参加连片教研活动;三是教师是否能保障参加连片教研活动。如与山区园对话时,采用重点引领式互动策略更有针对性。如与发展园对话时,采用全方位推进式互动策略更有针对性。 2.重点预约组织连片教研研讨,提高实效性。在熟悉各个园所教研计划的同时,针对各幼儿园的研究阶段和安排,应有重点、有选择地预定参与一部分幼儿园的现场教研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思考、有推进。首先和幼儿园进行沟通,了解园所的教研方法及动向;其次请幼儿园自行安排连片教研活动的时间、内容;最后园所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组织教研活动,连片园参与其间进行同伴互助,献计献策。 3.深入走访注重过程,提高可持续性。指导的过程,既是专业上的引领又可实现实践中带动。每次教研活动前的入园指导应经历“望、闻、问、切”四个历程:“望”即先用心去看每个班级环境与课程的对接,活动内容与目标的融合与缺失,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效果等;“闻”即入班和幼儿一起游戏、活动,以此了解幼儿的真正需要和发展状况,判断教师组织活动的价值和问题;“问”即入班依据教师当时具体的实践,倾听教师的目的和想法;“切”即将总体的共性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寻找即时能够实现的可行策略。指导过程中的形式有与园长的深入切磋,有与教研组长或班长的主题座谈,有面对活动现场的指导策略经验互助,有解决问题的现场带班示范,有提高指导策略的情境表演等.使每一次指导园所都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更提高一步发展。
幼儿园 教研活动 互动策略 指导策略
周海玉
怀柔区教科研中心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2-18
2013-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