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贸易--金融关系的”食物链”式平衡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蔓延,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冲突频现。美国议员提议美国政府将中国列人“汇率操纵国”进行制裁,众多国内外学者也纷纷提出中国应进行汇率改革,使人民币升值,这似乎是解决危机的灵丹妙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美贸易-金融关系是“食物链”而非“跷跷板”的平衡关系,汇改不如币改,冲突不如和谐。 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生态环境中,中美贸易-金融关系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遵循生产者、消费者原理的互利互惠、互为依存、互为制衡的“食物链”式平衡关系;不是物理学意义上遵循杠杆原理的你高我低、你长我短、你多我少的“跷跷板”式平衡关系。这种中美贸易-金融“食物链”平衡关系表现为:作为生产者的中国,出口商品、资源和服务到美国,获得美元,形成对美国的顺差;作为消费者的美国,进口中国的商品、资源和服务,支付美元,形成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这种“食物链”平衡关系中,中国处于生产者级别,是较低级别的一方。美国处于消费者级别,是较高级别的一方。 处于“食物链”下游的美国在是出口商品和服务,换回美元和就业;还是印刷美元和出口美元,换回商品和服务、减少就业方面,经常摇摆不定。处于“食物链”下游的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当然也希望改变。但是要改变这种关系,不能通过简单的施压、威胁、惩罚这种外力的作用,而应该从内部通过和解、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中美贸易-金融关系的良性演化。中美两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改善中美的贸易金融关系。改变这种平衡的途径是汇改不如币改、升值不如加薪、施压不如合作、抑制不如支持。
中美贸易 金融关系 平衡模式 汇率改革
徐丹丹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100048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233-239
2010-1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