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对国学教学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应当”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小学生应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读经诵典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得以养成,经典文化得以传承. 通过贴近教学内容,贴近教师实际的实用性培训,解决教师的面对国学课的尴尬。同时,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利用网络、书籍学习国学经典,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怎样合理使用教材,避免课上不完的现象呢?国学课跟语文教材一样,也要提前布置预习。一至五年级使用的国学教材都是注音版本,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借助拼音读通教材,读读文后故事。课堂上按照“讲-读-解-诵”的顺序组织教学。 诵读不仅要读,要诵,更要在学生健康人格和养成良好品行上下工夫。要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这两个底子怎么打?形象地说,就是给孩子们两个园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经典诵读既是学生的田园,也是花园。国学可以增加一学生的阅读积累,经典的范文、诗词等就是一座知识的田园。尝试从这田园中充分挖掘内容,用之于学生习作素材的方法,在本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中小学教育 国学课程 教学内容 诵读活动

窦洪存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新墩小学

国内会议

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暨课题2014年度经验交流会

成都

中文

74-77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