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方法对膜迷路积水模型豚鼠听力及耳蜗形态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针灸方法干预对豚鼠膜迷路积水的效应差异. 方法:50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醛固酮的方法诱导膜迷路积水模型.各治疗组分别在”百会””听宫”实施相应穴位刺激,每日1次,连续治疗10天.治疗结束后,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试,观察听阈值.HE染色法观察耳蜗积水程度,计算蜗管横截面积与蜗管加前庭阶横截面积之和的比值(R值). 结果:①针刺组、艾灸组、电针组听阈值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电针组听阈值较艾灸组、针刺组降低(P<0.01),艾灸组听阈值较针刺组降低(P<0.05).②针刺组、艾灸组、电针组R值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电针组R值较针刺组、艾灸组降低(P<0.01,P<0.05),艾灸组R值较针刺组降低(P<0.01). 结论:针刺、艾灸、电针刺激”百会””听宫”均能减轻豚鼠膜迷路积水,并且改善耳蜗听功能.电针表现出最好的效应,优于艾灸、针刺;艾灸优于针刺.
膜迷路积水 针灸疗法 耳蜗形态结构 疗效评价
蒋丽元 倪芳英 王灿军 陈华德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235-241
201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