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慢性期脊髓损伤大鼠功能康复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对慢性期脊髓损伤大鼠功能康复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影响,探讨督脉经上不同穴位电针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头部督脉电针组(”百会、风府”)、背部督脉电针组(”大椎、命门”),每组8只.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各治疗组于术后1周开始6周的电针治疗.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7周处死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受损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电针干预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P<0.05),且背部督脉电针组评分明显高于头部督脉电针组(P<0.05).电针治疗后大鼠脊髓BDNF及N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调(均P<0.05),且背部督脉电针组高于头部督脉电针组(P<0.05). 结论:电针治疗能增强受损伤脊髓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背部督脉电针组作用强于头部督脉电针组.
脊髓损伤 电针疗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营养素-3
张丽 林海燕 屠文展 何蓉 阮丽华 赖银平 蒋松鹤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 325027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248-254
201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