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心力衰竭进展历程看中西医学的契合与差异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乏对心力衰竭的描述和探索,回顾中、西医学对心衰的认识史,两种医学经历了由谬误到正确,由现象到本质,由形态到功能等一系列曲折漫长的认知过程,通过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和重复验证,最终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心衰诊疗体系。 在心衰的早期认识上,中医学与古代西医相比占有很大优势,中医辨治心衰很早就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治疗效果显著。1617世纪,西方医学逐渐揭开了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的神秘面纱,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不断进行实践交融,西医对心衰的认识从谬误到正确、现象到本质、粗略到精确、宏观到微观、形态到功能、血流动力学到神经内分泌、心肌重构到微观分子生物学,这一系列的发现迅速推进了心衰诊治的现代化进程,不仅相关治疗药物种类多样,而且新的药物和器械相继问世,开辟了心衰诊疗的新时代。相对于西医进人微观之后的精彩表现,中医在治疗心衰方面发展缓慢,传统中医理论缺乏源头创新,虽然也有新的学说相继提出,但治疗方法没有本质改变,使得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几乎进人了“平台期”。 尽管西医在心衰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很多突破,临床效果突飞猛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至今缺乏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对于收缩性心力衰竭,即便相继问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且新的药物研发方兴未艾,但这些药物治疗心衰仍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证据。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等特点,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病情严重或急性发作的心衰患者几乎完全依赖于西医,对心衰评价指标方面还不如西医客观明确。因此,充分挖掘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优势并用现代医学来加以证实和发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展望未来,中医药治疗心衰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重视疾病预后指标如死亡率、心血管事件等。同时,不断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积极探索中医理论源头创新。

心力衰竭 发病机制 疾病治疗 中医学 西医学

王显

国内会议

第六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暨心脏交叉学科论坛

北京

中文

271-274

2014-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