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研发的前景方向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AF导致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显著增加,尤其栓塞性卒中,预期随着人口年龄的增加其发生率升高。目前治疗房颤药物总体预后不佳,可能反映其在开发中无分子靶向和缺乏房颤病理生理的准确理解。本文阐述基于房颤病理生理学主要机制可能研发的新型药物。 房颤的一般机制为:房颤易发因素(如高龄、高血压、遗传背景)和急性因素(如神经体液失衡、炎症)有助于产生电和结构不稳定的基质以及触发活动发生。当触发活动反复发生,作为驱动因素可有助于房颤发生或在不稳定基质中触发折返。AF持续可导致心房重构,从而进一步促进和维持AF持续发作。新型治疗方法,包括基于结构的心房特异性心脏离子通道的调整,恢复房颤异常的Caz+转运以及针对心房重构的靶向性机制。 抗纤维基因和其功能诊断的方法可能有助于确定个体患者最佳的抗心律失常治疗,促进个体医学方法的发展。改善特异性病理学机制的理解提供广范围良好的治疗靶目标,包括离子通道调节、异常Cat+转运以及结构重构,预计促进安全和疗效良好的药物开发。预计近年来获得的心房病理生理学准确理解,将导致下一个年代出现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型衍生物,改善心房和(或)靶特异性。

心房颤动 发病机制 抗心律失常药物 药理机制

梁峰 胡大一 姚远

国内会议

第六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暨心脏交叉学科论坛

北京

中文

326-330

2014-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