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研究进展
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与处理心脏疾病与情绪、社会环境和行为相关的科学.双心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简单的把心理疾病和心脏病放到一个单元进行治疗,而是强调在临床治疗中关注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最终目标是改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预后,实现患者躯体和心理的完全康复.本文分析了心脏疾病与精神心理问题相互关系,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和预后不良有关的精神心理问题不仅是焦虑和抑郁,大量研究证实,敌意、愤怒、社会孤立、低社会经济地位、担心、悲观、工作压力、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等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而乐观、有社会支持、生活有目标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降低死亡率。 精神心理问题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心脏疾病患者,治疗精神心理问题是否对心脏疾病有益,仍存在争议。建议临床上使用SSRI(西酞普兰或者舍曲林)+CM处理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米氮平治疗抑郁的效果毋庸置疑,但该类药物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远期预后仍需进一步研究。运动疗法可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至少与药物治疗效果相似。 “双心门诊”、“双心查房”是由胡大一教授在1995年提出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理想方式不是由心脏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共同出门诊,共同查房,而是培养既懂心脏疾病又懂心理知识的临床“双心”医生,从疾病整体的角度对心血管病合并的精神心理障碍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 双心医学学科建设,一定程度上需要在“双心”医生的培养下功夫。如何培养“双心”医生是如今双心医学学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双心医学”不是在心血管科筛查精神障碍患者和南图纠正患者的性格(心理),而是将精神心理卫生等同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整体防治体系的一部分,以求提升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双心医学的实施需要心脏科医护人员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具备必要的和必需的相关意识和判断能力(无论是出于经验还是书本),继而规范言行和在必要时予以干预(包括寻求外援)。事实上,对于疾病和患者特质的清楚认知是医护人员(尤其是医生)专业技能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医护人员对于工作的态度。
心血管疾病 心理疾病 临床治疗 双心医学
丁荣晶 杨渊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10-414
2014-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