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冶考古四十年辉煌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发现已有四十多年,回顾这一发现过程,探讨其重大价值与历史意义是有意义的工作.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矿冶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过去对采矿、冶炼遗址的缺失;这一发现改变了过去只有铸造史的原状;对于一个矿床的包裹体来说,未掘动时它的整体岩层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但当人们为从地下挖取矿石而开凿竖井和平巷的时候,这种平衡就遭到破坏,在井巷的周围发生应力集中,使岩层出现裂缝、滑动或崩塌等情况;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表明,2500年前采用的方形木质框架支护,以其功能与效率,使采矿技术突破了一井一巷或二井一巷的做法,出现了围绕三个竖井在坑下作扇面形开拓多条巷道,它们的底部还有7个盲井的“井巷组合”;铜绿山古铜矿的发现,第一次看到了采矿和冶炼遗存出现在同一地点的实例,也证实了先秦时期的都城只有铸铜作坊,采矿、冶炼与铸造应在异地进行的推断;根据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中发现的春秋炼炉进行的仿古模拟实验,证明它在确保风量的情况下,可以持续加料、持续排渣、间断放铜,能长时间持续进行冶炼;铜绿山古铜矿的发现有其偶然性,但在发达的青铜时代的大背景下,它作为原料产地之一在现代采矿生产中被人们发现又有其必然性;在铜绿山考古中采用的“无隔梁发掘法”获得成功,为同类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一个实例;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证明:我国在西周晚期才出现低温冶炼的“块炼铁”,但至东周时期出现了高温冶炼的生铁。
考古学 古矿冶遗址 铜绿山 冶炼技术
殷玮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内会议
湖北大冶
中文
1-8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