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山、九华山古代炼铜炉渣研究
文中对铜绿山、九华山古代炼铜炉渣研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铜硫赋存状态和相对含量的分析鉴别古代炼铜渣的种类、进而结合护渣基体成份的分析等判定古代使用的工艺类型和流程的方法是可行的。铜绿山Ⅺ矿体上的炉渣是“硫化矿-冰铜-铜”工艺排出的冰铜渣,其冶炼产物为含铜60-70%的冰铜;动力科、农行、Ⅶ矿体三处炉渣是“氧化矿-铜”工艺排出的还原渣,其冶炼产物是含铁约5%的粗铜。九华山古铜矿冶遗址使用“硫化矿-冰铜-铜”工艺冶炼低品位含铜黄铁矿,流程至少经历了两次冰铜(浓缩)熔炼,分别获得了含铜25%和40%的两种中间产物冰铜。铜绿山、九华山两遗址在地理上分别位于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两端,在年代上分别属于较早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较晚的唐代。两遗址冰铜渣的发现,表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宋代、明代文献记载的“硫化矿-冰铜-铜”工艺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投入使用,至迟在唐代已发展到经多次焙烧、熔炼处理低品位含铜黄铁矿的成熟阶段。可以肯定,“硫化矿-冰铜-铜”工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使用的年代应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开始处理低品位含铜黄铁矿的年代应在唐代以前。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大批古铜矿冶遗址,如湖北大冶县除铜绿山以外还有约200处古代炉渣遗存,安徽铜陵、南陵也发现了近百处古铜矿冶遗址,对这些遗址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硫化矿-冰铜-铜”工艺的演变历程。
考古学 古铜矿冶遗址 炼铜渣 冶炼技术 工艺流程
李延祥
国内会议
湖北大冶
中文
24-166
201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