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校園竊盜案件查處之探討--以警察偵查手段為例

台湾地区之校园窃盗案件,警察机关基于校园自治原则,都不主动介入侦办,但各校处理窃盗案件,难免技巧生疏或方法不够周全.本文以本人以往曾担任外勤主管经验,同时将警察机关长期侦办窃盗案件的方法、技巧与经验,提出校园窃盗犯罪侦查方法,包含犯罪现场管理、犯罪现场保全、犯罪现场封锁、犯罪现场搜查、犯罪案情研判等,警察常用犯罪侦查手段,再以警察侦查窃盗犯罪之实务经验,建议建立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利用校园特性与资源,藉由设计防御空间与通道管制等措施,产生阻绝监控的防窃效果,形成学校本身可自行防御的安全领域,藉由全校师生同心协力改善校区环境,增加校园整体监控能力,降低被害机会。在安全措施上,警察人员发现校园硬体设施有保全系统、防盗措施、监视器、感应照明等电子系统监控设施者,都有非常好的预防效果,无监控设备与有监控设备在校园窃盗发生件数上,无监控设备的学校发生数平均高出近5倍,显示校园提高电子系统监控能力,愈能预防校园窃盗案件发生。因此,在许多学校安全防护电子监控设备中,只要选择其中一项监控设备就能发挥防护效果,如能多重设置效果更加,在预算许可下,未来所有学校的环境设计应有标准的监控配备规范,以落实校安基本需求。从警察侦办刑案的经验中发现,邻里关系与学校窃盗案件发生次数有密切关系,学校平时如能主动参与社区环境维护与邻里相互熟识者,邻里及社区民众会主动协助注意学校进出陌生人,学校比较不易被窃。因此学校强化社区意识,凝聚社区共识,发展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社区关系,学校也应主动参与社区守护,弥补安全防护空隙。校园窃盗预防宣导,宜针对校安意识较低的族群实施,以非住校学生、老师为主要对象宣导,扩大在地的影响力,才有加乘的预防效果。其次针对有切身关系的住校学生族群,宜以校安防护作法为宣导主轴,配合学生长期灌输安全观念,采取预防宣导模式,以达到预防效果。

高等院校 安全管理 监控系统 社区关系

林世當

內政部警政署保安警察第四總

国内会议

第6届海峡两岸高校安全管理论坛

香港

中文

238-246

2012-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