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毛竹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分化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ière) J.Houz.),为禾本科(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植物,是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重要经济和生态竹种.为了有效评估、利用和保护毛竹遗传资源,本文利用20对微卫星荧光标记(SSR)对中国现有分布区内有代表性的34个毛竹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毛竹拥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遗传分化,物种水平上基因多样度和基因分化系数分别为0.376和0.162,与AMOVA分析得出15.4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结论一致;毛竹群体间的基因流为1.203,表明群体间存在一定基因交流,Mantel检验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247/0.215,P<0.05),比较符合距离分离模式,这表明,尽管人为移栽可能会增加群体间的基因流,但仅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就近移栽),没有显著影响整个毛竹的遗传变异格局;对于遗传变异较丰富的居群,如湖南怀化、贵州黎平和广东仁化,应给予重视和优先保护,防止深度破坏该物种,对于特有基因丰富度高的居群,如四川兴文,以及分布在各个群体的特异种质要加大力度进行异地保存和利用.

毛竹 遗传多样性 群体分化 微卫星荧光标记

蒋维昕 丁雨龙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37;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37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福州

中文

100-104

2013-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