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梢小蠹属分类及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yunnanensis)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切梢小蠹虫(Tomicus spp.) 由于生活隐蔽、体型较小、分类研究困难,以致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开展,给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和巨大威胁.本研究还利用形态和分子特征详细描述了在我国云南省楚雄地区发现的一种新的切梢小蠢虫,即华山松切梢小蠹Tomicus armandii Li&Zhang。两个主要的形态学特征可以用于新种和其它切梢小蠢虫的分类鉴定。这两个特征分别是:鞘翅斜面第二沟间部的刻点呈均匀的两列或三列分布;鞘翅斜面瘤状颗粒上的刚毛短平,长度约为沟间距的一半。利用本研究中第一章建立的切梢小蠹虫分子鉴定系统,分析了各种类28S rDNA的D2区序列多样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特征鉴定为同一个种类的切梢小蠢虫在利用28S rD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也聚到了一起。新种与其它切梢小蠢虫间的遗传距离均分布在种间遗传距离(0.025-0.097)范围内,且小于属间遗传距离(>0.143)并大于种内遗传距离(0-0.004)。华山松切梢小蠢与1r:vunnanensis形态上最接近,亲缘关系也最近,目前仅在寄主植物华山松上发现其发生危害。
切梢小蠹虫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 COI基因 形态学 分类检索表
李霞 张真 曹鹏 王鸿斌 韩平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 昆明 650224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1-2
2013-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