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SR的太行菊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 Shih)是太行山区的特有种,生境特殊,生长于悬崖石缝中,呈片段化分布,共包括两个种即太行菊(O.taihangensis(Ling) Shih)和长裂太行菊(O.longilobus Shih),为我国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太行菊属两个种6个自然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7条引物共获得25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30个,多态性位点比率(PPB)达90.91%.无论是太行菊(PPB=90.12%,H=0.1842,I=0.289)还是长裂太行菊(PPB=95.21%,H=0.2226,I=0.3542)均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表明两种的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种群内,且长裂太行菊种群内遗传变异(84.95%)高于太行菊种群内遗传变异(80.45%);太行菊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Gst=0.2740,Φst=0.196),而长裂太行菊种群间遗传分化相对较小(Gst=0.1034,Φst=0.151).这种遗传结构与其特殊的生存生境和自然繁殖以及扩散方式密切相关,不同程度的基因流(1.325和4.336)以及有性繁殖的交配系统形成了目前的太行菊和长裂太行菊的遗传结构;生境的片段化和特殊性并未显著造成遗传分化,反而促使其适应特殊生境而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人为采摘和挖掘现象较为严重,对种群的有效大小及其扩散、更新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种群间自然的基因流,这也可能是其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缺乏相关性的重要原因.而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表明太行菊和长裂太行菊种间遗传分化不显著,说明种间分化发生较晚,遗传分化速度不及形态分化.
太行菊 长裂太行菊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分子标记技术
郭荣民 赵宏波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临安 311300
国内会议
福州
中文
1-10
2013-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