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前、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特征和联系
基于我国160个台站观测的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通过考察冬季各月气温之间的联系将11月和12月划分为前冬,次年的1月至3月划分为后冬,并利用160站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依赖于季节的EOF (S-EOF)分解对近62年来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各自的年际变化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应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前两个EOF模态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变化和南北相反的变化;其时间系数的分布表明,当前冬出现全国性偏暖(冷)或北冷(暖)南暖(冷)的气温异常时后冬出现类似气温异常和相反气温异常的概率均在50%左右.进一步,通过S-EOF分解得到了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演变的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 SEOFI)为前后冬同相演变型,即前冬全国一致偏暖(冷)后冬亦全国一致偏暖(冷),该模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明显的年代际增暖;第二模态( SEOF2)表现为前后冬反相演变型,即前冬全国一致偏冷(暖)而后冬全国一致偏暖(冷),该模态以年际变化为主.对环流场的分析表明中纬度大气过程特别是大气遥相关型的变化是同向和反向两种演变模态产生的主要原因.SEOFI的环流表现为对流层中层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在整个冬季的持续性同号异常,与此相伴的海陆气压差强度和东亚高空急流强度的变化使得前、后冬中的东亚冬季风环流呈一致加强或减弱,从而引起同相演变模态.SEOF2的环流在前冬表现为欧亚遥相关型的特征,整个对流层的变化都很显著,而后冬的环流信号主要在对流层中低层显著,此时表现为类似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的特征且符号发生了反转,从而引起反相演变模态.
前冬气温 后冬气温 年代际变化 季节演变 大气环流
韦玮 王林 陈权亮 刘毓赟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高原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100190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0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