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Ni(n)o在我国冬季冷期和暖期对积雪的影响及其差异
本文利用1951-2011年中国台站、NCEP/NCAR再分析以及Hadley海温资料,详细诊断了我国冬季气温转型前后,E1 Ni(n)o年海温对我国冬季降雪和积雪的影响及其差异,并利用CAM3.1(通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气温的年代际转型对降雪影响显著,随着气温的上升,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的降雪向降雨转变,降雪明显减少.冷期观测的降水和降雪呈东西带状分布,其正异常分布在东北东部和长江以南地区、负异常分布在东北西部和黄淮流域;在长江以北地区,雪深的分布与降雪相似.分析物理过程发现,菲律宾岛附近的海温负异常和射出长波辐射(OLR)正异常抑制大气的对流加热,激发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在偏西南气流和水汽辐合的影响下,长江以南和东北南部地区降雪和积雪偏多;黄淮流域处于异常气旋的后部,降雪和积雪偏少.同时,东北西部的弱反气旋导致该区降雪和积雪偏少.模拟的OLR 正异常和反气旋位置偏南,导致降水正异常南移至台湾岛附近;在中心位于高原地区的反气旋环流影响下,黄河-长江流域水汽条件不足,气温偏高,降雪和积雪减少.暖期观测的菲律宾岛-我国南部地区反气旋和副高偏强,我国东南地区降水增强、范围北伸,但在暖空气影响下,黄河以南地区降雪减少.西北和东北地区均存在异常反气旋,降雪和积雪分布北多南少.模拟的菲律宾岛-我国南部的反气旋比观测偏西、偏南,导致西南地区降水和降雪的正异常以及华北地区的负异常比观测显著.对暖、冷期E1 Ni(n)o年进行合成,结果表明:降水正异常分布在西北和黄河以南的中国东部地区,负异常分布在西南较小区域;降雪负异常分布在长江流域(这与降水有较大差异).分析物理机制可以发现,菲律宾岛以北的海温负异常和OLR正异常激发出反气旋环流异常,在其影响下长江流域降水偏多,但偏高的气温导致降雪偏少;东北区域在反气旋影响下,降雪和积雪分布北多南少.模拟的黄淮地区降雪正异常比观测显著,这是由模拟的南风较强导致的;模拟的气温与观测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变化的因子较多,仅仅依赖海温变化来再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冬季气温 年代际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 降雪差异 数值模拟
张若楠 张人禾 左志燕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1
201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