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Spitz痣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

Spitz痣又名良性幼年黑色素瘤或梭形细胞痣、上皮样细胞痣,是混合痣的一种异性,常见于儿童,也可发生于成人。由Sophie Spitz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命名。经典的临床表现为因缺乏黑色素而形成淡粉红色半球形丘疹,部分呈红褐色、褐色、炭黑色。大多数<1cm,一般常见单发,少数多发。Spitz痣的细胞体积较大,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约半数以上的病例以梭形细胞为主,20%病例以上皮细胞为主。本例几乎多数为上皮样细胞。临床上需要与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皮肤纤维瘤、黑色素细胞瘤鉴别。Spitz痣在形态学、组织病理上与黑色素瘤十分相似,因此有人称为摹拟黑色素瘤,其他病变依据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不难鉴别。有研究指出约6.5%Spitz痣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超过8%的病例组织病理学与恶性黑色素瘤难以区别。所以Spitz痣与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①Spitz痣多见于儿童,界限清楚,基底痣细胞成熟,可见群集的kamino小体:黑色素细胞瘤多见于成人,边界不清,肿瘤细胞多不具备成熟现象(趋神经分化型除外),少见kamino小体。②黑素瘤常有表皮内瘤细胞浸润和基底层单个黑素细胞增生:痣细胞位于真皮浅层和深层。③此外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上对于一者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Spitz痣HMB-45抗原在真皮表浅部位表达:黑素瘤真皮全层均表达为阳性。ki-67抗原在Spitz痣中呈刚性表达:而在恶性黑素瘤中则呈强阳性表达。 文献有报道不典型Spitz痣,只有细胞学上确实有病理性核分裂象以及异常或不对称的分布才可诊断为交界性Spitz痣。本例病人经上级医院病理科会诊得以进一步确诊。Spitz痣治疗应以手术为主,切除不彻底可以复发,因此应适当扩大切除,切缘距皮损边缘外2-3cm为宜。该患者术后多次电话随诊无新的皮疹生长。

Spitz痣 发病机制 临床诊断 手术治疗

杨新刚 李金娥 谢丽梅 张宝泉 党正杰

泰山医学院附属莱钢医院烧伤整形科 山东莱芜 271126 泰山医学院附属莱钢医院烧伤特检科 山东莱芜 271126 泰山医学院附属莱钢医院烧伤病理科 山东莱芜 271126

国内会议

2016全国慢性病诊疗论坛

昆明

中文

17-18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