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炎症因子的变化研究

目的:在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通过观察肝组织内多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来探讨小移植物的损伤机制. 方法:建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分别在再灌注后3h,6h,12h,24h和48h处死取材. 结果:小体积肝移植后,(1)血浆ALT、AST迅速升高并在再灌注12h后达到最高峰;(2)在肝组织中损伤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浓度在移植的早期和后期分别出现一次高峰,而血浆中的TNF-α、IL-6则仅在移植早期升高后便逐渐下降;(3)肝组织中无论是保护性细胞因子HO-1、eNOS、iNOS,还是损伤性因子ICAM-1都是呈现在移植的早期出现一过性升高便迅速下降;(4)在肝组织血管附近区域,中性粒细胞在后期明显浸润;在肝实质中,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早期相比,无明显差异。 结论: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中,造成移植物的损伤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急性期主要是炎症因子介导,而在亚急性期,不仅与炎症因子的升高有关,可能还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有关。

肝移植术 炎症因子 移植物 损伤机制

田国东 胡明政 王学浩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普外科,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中心,中国活体肝移植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6全国慢性病诊疗论坛

昆明

中文

179-180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