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对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国产棉难以满足纺织工业的需求,库存压力巨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我国从“六五”期间就开始提出发展“优质棉”的概念,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棉花品质总体上处于国际中上等水平,完全能够满足大宗普通纺织产品(或称“大路货”)的原料需求。但多年以来,始终存在一些质量缺陷未能有效解决,近年来甚至有加剧的趋势,成为国产棉饱受垢病的短板,也是纺织企业不愿意用国产棉的主要原因。例如异性纤维污染严重,同批棉花一致性差,马克隆值偏高,比强度较低等。 对棉花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主要有:1.纺织需求是导向。打破行业界限,加强交流、沟通和融合,为纺织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有效供给,即供给跟着需求走。对棉花产业而言,目前改革的重点一是提高纤维品质,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中高端棉花的供给;二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使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利可图;三是去库存,减轻储备压力和国家负担。2.提高质量是关键。逐步减少和社绝异性纤维;改进棉花栽培技术;高棉花加丁技术水平。加强高品质棉的育种;改善品质的一致性。3.完善标准很重要。对棉花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进行修订完善非常必要,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成为以用棉者的需求为目标、全产业链都能接受并可直接采用的依据。4.国家政策有保障。支持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不动摇;进口政策需要调整。 由于棉花产业链较长,在我国涉及棉花的行业和部门也较多。因此,供给侧不知道需求侧真正想要什么,而需求侧只能根据供给侧提供的原料来组织自己下一步的生产,上下游脱节。多年以来,我国整个棉花产业链正是处在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僵局,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发展订单农业的模式,希望在供需之间架起桥梁,避免盲目生产,化解市场风险,为我国棉花产业的振兴做出突出的贡献。

棉花产业 产业链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杨伟华 王延琴 周大云 匡猛 马磊 方丹 徐双娇 唐淑荣 魏守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河南安阳455000

国内会议

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2016年年会

江苏徐州

中文

1-6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