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质量效益规模分析与发展适度规模下的质量效益型棉业

分析25年来新疆棉花质量、效益、规模、产业变化情况,总结了25年来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模式和存在问题,提出新形势下新疆棉花产业应发展适度规模下的质量效益型棉业.总结归纳了适度规模、质量和效益型棉业的方向、原则、路径、模式、措施和借鉴的经验等. 基于新疆棉花产业现状、问题和国内外棉花产业发展形势变化,新疆棉花产业应以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为契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开启产业发展新时代。在产业发展定位上,巩固发挥新疆棉花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在产业发展模式上,新形势下,随着消费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转变,产业的发展模式应适应高质量产品市场潜力增大的需要。同时新疆棉花产业作为与国内外棉花产业高度关联共振的产业,应摈弃传统的以资源输出为特点的产业发展模式,走产业经济型发展模式,同时兼顾外向型经济。在产业发展路径上,走适度规模下的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解决拼资源、数量型、中低端、资源输出型发展的波动性、脆弱性和产业经济贡献低的问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高中低差异化产品结构。在原料上,改变以原棉为主和同质化强的低端产品结构,构建不同质量档次的原棉、棉纱、棉织产品结构。在纺织产品结构上,降低低端纺织服装加工业比例,发展高端利润和附加值高的纺织服装加工业,提升产业生产总值。在产业结构上,应改变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小的状况。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和订单农业等方式,促进生产、加工、纺织、服装互连互动,构建接二连三的产业发展平台,发挥产业基地多功能合一的效果。在产业发展原则上,应遵循产供销平衡、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产业与社会经济效益发展协调,产业基于资本、成本、技术、市场等核心要索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新疆棉花产业要改变目前现状、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发展动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是新疆棉花产业转型的动力。在技术创新上,应抓住主要矛盾,从依靠生产要索投人的积累转变到依靠生产要索消耗的创新利用率的提高,把品种改良、机械化、精准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作为创新的优先领域。从品种、机采棉体质增效技术、品质结构调整品质布局和标准化入手。在制度创新上,用产业化手段将技术、社会化服务、企业、农户、基地和市场等有机结合,形成提质增效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提质增效利益共同体,解决目前难以解决的品种多乱杂、品质差、品质结构不合理和成本高等问题。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需要政策组合拳,宏观政策、微观政策和社会政策(保险托底保障)共同配合。在结构创新上,应根据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增长点。不能把生产能力调低。产业应面向国内外市场,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生产经营转变,由传统产业向特色产业转变。
棉花种植业 产业转型 经济结构 规模效益
李雪源 王俊铎 梁亚军 郑巨云 龚照龙 艾先涛 莫明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国内会议
江苏徐州
中文
10-21
2016-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