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稻薯轮作的冬种马铃薯种植模式比较试验

本文在冬闲稻田研究了农民种植模式(FP)、高产种植模式(H)和超高产种植模式(SH)对冬种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和植株氮磷钾积累、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H模式株高最高,主茎数最多,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积累最大,叶面积指数最大,植株积累的氮、磷、钾最多;各处理各部位氮、钾含量差异较大,叶片中最高,块茎中最低,磷含量差异较小;SH模式产量最高,为2 936 kg/667 m2,其次为H模式,SH和H模式较FP分别增产81.63%和46.35%,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产量与施肥水平、主茎数、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性.SH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146.35 kg/kg,FP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215.55 kg/kg;商品薯率以FP模式最高,为87.75%;SH模式干物质和淀粉含量最低,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0.06 g/100 g干重;不施氮肥处理(NO)磷、钾含量最高,分别为0.31和2.46 g/100 g干重;SH、H的锌含量最高,为26.07 mg/kg干重,NO最低,为21.70mg/kg干重.

马铃薯 种植模式 轮作体系 稻田

胡新喜 罗宇 周华兰 陈哲明 秦玉芝 刘明月 熊兴耀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410128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园艺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410128;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国内会议

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

张家口

中文

311-319

2016-07-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