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研究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而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开发孩子的心理潜能。家庭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学习心理的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健全性格的培养,以及耐挫能力的培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一旦触发,容易激起共鸣,如果情绪受挫,则马上低落消沉,悲观失望。因此,情感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少年儿童非常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渴望得到师爱和父母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中小学生的性格处于变化与发展之中,因此,性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受挫比率较高。在兴趣愿望方面,小学生受挫折多于中学生;在人际关系和自尊心方面,则中学生多于小学生。挫折会引起孩子的消极行为,如退缩、敏感、攻击等,如果多次重复,就会形成稳固的行为习惯,严重危及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人格的偏向发展。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是掌握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而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的方法主要有言语讲解,心理训练,榜样示范,以及情境陶冶。
中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目标 农村地区
冯彦铎
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二十里墩学校 甘肃白银730916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604-605
2016-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