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麦类种质资源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北京大兴群体的抗性鉴定

本实验收集了国内外小麦、大麦等品种,共计258个.其中,国内品种109个,国外品种149个,同时加入太空6号、温麦19分别作为抗病和感病对照.供试CCN群体采自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成熟褐色孢囊经形态学鉴定后,再辅助SCAR标记分子鉴定,从而确定供试线虫群体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avenae).将分离出的成熟孢囊,消毒后置于4℃冰箱内冷藏催化两个月.然后,移入温度为(16±2)℃的人工气候培养箱中进行J2幼虫的孵化,每天收集新孵化的幼虫.在显微镜下统计线虫悬浮液中的线虫数量,并取3~5次重复,计算线虫悬浮液平均值(浓度).将小麦种子进行催芽,在芽长至0.5~1cm时即可进行播种. 从鉴定结果看出我国乃至国际上推广的主要小麦品种中感病品种占有的比例远远高于抗性品种,这对生产实践中的育种方向和推广指导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同时,经过不同时间点的取样调查发现:即便是免疫品种依旧有想当数量的二龄幼虫入侵,但几乎所有的根内幼虫均发育停滞在二龄阶段,极少数的可发育至三龄死亡,由此推断免疫品种可能只是限制根内幼虫的发育而不是抵抗其入侵;对于高抗和中抗品种来说,其二龄幼虫的侵染数量相比免疫品种有一定的增多,并且其幼虫的发育也相对完整,大多数可发育至三龄或四龄阶段,只有部分线虫可完成生活史并突破表皮形成孢囊;对于高感品种来说无论是二龄幼虫的侵染数量还是发育程度均明显高于免疫和抗性品种,并且绝大多数均可完成生活史并突破表皮形成孢囊。由此推断抗线品种的防御机制主要可分为抵抗侵入和抑制发育两个方面。

麦类 种质资源 禾谷孢囊线虫 抗性鉴定

崔江宽 彭德良 黄文坤 彭焕 贺文婷 孔令安 吴独清 李婷 吴青松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国内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植物线虫学术研讨会

海口

中文

206-207

2014-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