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植入单线圈ICD一例
本文对一例右侧植入单线圈ICD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该病例是一例复杂的病例,因患者老年男性,很瘦,导致ICD植入后两次囊袋破出,临床处理非常棘手。若行左侧再次清创重置ICD已行不通。最佳处理方法是除去整套ICD系统,植入新的ICD系统。但是原ICD是双线圈ICD,上腔静脉处线圈粘连,根本无法拔除,外科创伤及风险都很大,病人也难以接受。同时考虑到目前尚没有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故经科室讨论后进行右侧橙入新的单线圈ICD系统,左侧清创,取出原ICD。 自1990年以来,由于双线圈导线(拥有SVC线圈)是建立在ICD除颤治疗有效性的实验基础上,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标准的治疗手段。但近年来发现,SVC线圈会增加ICD导线组成上的复杂性,同时也是导线经静脉植入失败的一个额外原因;而且SVC线圈会增加纤维组织在易损部位的活性,导致拔出困难并增加拔出时致穿孔甚至死亡的危险。来自SCD-HeFT的研究证实了在左侧植入导线,SVC线圈并不能增加输出,进行术中DFT、全因死亡率、VT/VF的首次治疗成功率比较,双线圈与单线圈之间都没有明显差异。此外,B. Schulte及C.Aldo rinaldi等研究也证实双线圈电极系统并没有比单线圈电极系统更好,在测试电极导线参数和除颤Ill值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单线圈电极系统在检测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上是安全并有效的。既然双线圈ICD并没有额外的益处,并且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而单线圈电极系统不仅简单安全有效,并且能带来最低的并发症风险,尤其有利于青少年。因此,现呼吁单线圈导线作为ICD植入的标准导线。本例患者因特殊原因,单线圈ICD是从右侧植入。本例植入后心室感知和除颤闭值都很理想,直流电诱颤一次,20J一次成功转窦。因此,本例病例提示从右侧植入单线圈ICD是安全有效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考虑尝试。
室性心律失常 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 单线圈导线 疗效评价
方丹红 吴高俊 黄伟剑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357-359
2011-07-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