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民国,德育课程的历史变革
德育在中国的发展走过了一条非常特殊的道路.中国古代的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然而这种”德育”既不系统也不完善,尚未从智育中分离出来.近代中国出现的德育是一种舶来品,但这种舶来品又不能像科学技术一样直接引进使用,它需要符合中国的文化特点.于是,晚清的德育变成了一种对于封建辉煌美好时代的怀念,让学生每天都高声诵读数百年前就写好的儒家训条,保证学生既能掌握西方的技术,又不去反对皇帝的统治.到了近代,新兴的资产阶级似乎找到了一些感觉,教材贴近时代,学生能从中学到符合时代与世界潮流的行为规范.然而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包括曾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对教育产生了过高的期待,民国时期的教育对比晚清确实进步了,也减少了很多对学生不合时宜的限制,政府对教育也少了很多无谓的干预,但这一切都不意味着教育可以独立,也不意味着一种毫无意识形态色彩的教育可以存在.
德育课程 教学内容 文化特点 历史演变
张凯
河南大学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8
2014-12-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