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特征分析--以云南省玉龙县黎明乡傈僳族村庄为例
研究目的: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我国山区的发展,研究以农户尺度全面了解贫困山区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特征,基于农户视角探索贫困山区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位于高寒山区的美乐村农户平均耕作距离最远,路上耗时最长,农户大面积选种核桃,以种植核桃为主要经济来源,不断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嫁接选种,美乐村因地制宜的发展定位为全村农户脱贫致富带来希望;位于河谷山区的黎明村的农户平均耕作距离及耕作路上耗时都最短,以规模种植烤烟为主要经济来源;黎光村海拔差最大,劳动力平均耕种面积最大,农户种植粮食实现自给自足,种植烤烟带来微薄的经济收入.贫困山区的傈僳族村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特征,充分反映出农户在自然环境限制下,与自然环境的相适应的过程.研究结论:同处傈僳族聚居地的农户在不同自然禀赋条件下,选择了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相适宜的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的耕地利用行为各有特点,贫困山区的傈僳族农户生存与发展及农村居民点的发展主要受地理环境条件制约,而不是人口素质、民族文化等人文因素.几百年沿袭下来重农轻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是贫困山区的重要生产方式.山地交通不便,原有经济落后,这也从客观上导致了山区经济商品率低,强化了山区经济的自给自足性.
耕地资源 利用方式 行为特征 贫困山区
王静霞 张凤荣 张佰林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100193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401-408
2014-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