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乡村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立足县域的实践--萧山的启示

乡村历史地段是构成县域历史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物质载体,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系统地实施县域全境的乡村历史地段保护工作.编制好规划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更重要的是推进全过程的保护措施.杭州市萧山区有着较强的县域特点,本文结合该区乡村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编制实践,探讨了以县为单位做好历史传承的方法,并结合国际案例,思考了保护工作可能出现的新趋势. 这种在全县域范围内同步开展乡村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工作方式,在当前的社会条件和规划、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下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我国规划管理体制的长处所在。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能够全过程地实现乡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是需要政府、各类机构和公众长期的共同努力的。 首先,以县级政府为主的保护模式亦有一定的不足,这种方式使得基层机构一镇、乡政府只有配合、执行的义务。 其次,多元化筹集保护资金。目前我国乡村历史地段保护主要依靠政府资金,这样使财政资金的压力较大。而社会各界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高,有意将资金注入历史文化保护的人士却缺乏可靠和有效的途径。故可以积极积极探索建立信托基金等形式,拓宽筹资渠道,形成制度,吸收对乡村历史地段保护有兴趣的团体、个人来提供慈善性的资金。例如,对需要保护的民宅涉及“户宅”政策的,由信托基金“赎买”宅基地,就能够有效地解决矛盾。 最后,提倡公众参与,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参与乡村历史地段的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自下而上地反映村民的愿望,全面考虑他们的各种诉求。这需要管理部门、设计单位主动转变观念,改善土作方法,顺应现代城乡规划发展的世界潮流。在萧山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尽管增加了很多土作量,但是由于与村民和基层组织有了良好的互动,使得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较强。 总之,做好规划,只是乡村历史地段保护漫长而复杂工作的第一步。为了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契机下,需要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多元资金筹措、公众参与和社会团体介入等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

乡村地区 历史地段 规划设计 文化保护

韦飚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七所

国内会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及《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委会2014年会

南京

中文

343-351

2014-1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