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探寻译著索引的制作逻辑:基于信息系统建设的观察--以《柳宗元与唐代思想变迁》的待优化路径为例

“信息孤岛”和“信息竖井”二者都是信息被分割的形象表达,虽然赖以存在的基础的颗粒度有所不同.在书后索引与著作正文之间,尤其是各语种版本转换传布的过程当中,信息系统建设思路的重要性更是昭然若揭.鉴于陈弱水教授的Liu Tsung-yuan and Intellectual Change in T”ang China是“英语学界第一本以思想史的立场对作为中唐重要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柳宗元展开综合而深入研究的著作”,本文将以这一鸿篇巨制的索引中译为个案调查对象,辅之以上下游数据信息(如内文、参考文献、注释等)的参照体系,详细说明索引在本地化过程中由于理解与体现而导致消解与变形的可能性.并着重从数据共享和联结的业务安排的(即“门道”)技术层面,彰显索引在超越信息孤岛与信息竖井中的应有之义(即“道义”);并顺带指明索引对正文制作的反拨作用,以期索引事业为不同译介提供基于历史文化认知的视阈融合可能性.

书后索引 本地化译制 信息系统 路径优化

任小玫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00089

国内会议

2014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上海

中文

1-7

2014-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